活動資料
《承芳續藝‧香港長衫展》
(由左至右) 本校環境及設計學院院長陳宏志教授、校長Christina Hong 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先生及本項目負責人朱惠靖女士主持開幕儀式
是次展覽以《承芳續藝》為題,望能加深我們對香港中式長衫工藝和文化的認識和探索,藉此承續長衫芳華和製作技藝。
此批製於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藏品展示了女裝長衫源於男袍的裁前特色和蛻變。先是傳統剪裁的無肩縫、原身出袖、具前後中縫的平面結構為主,內穿長褲與男袍無異。然後女袍變出多樣化,腰身逐漸收窄,衣料柔軟輕盈,加入緄邊和盤扣。衫身取消前後中裁開,更能使面料圖案花紋完整。內襟以「偷襟」方式補上。當時面料寬度一般約稍多於兩尺,故短或中袖款式可無須駁袖。這時的長袍已十分女性化。
本項目邀請了幾位師傅於暑假期間教授學生長衫製作工藝。(由左至右) 周素梅師傅、封有才師傅、秦長林師傅。非遺辦伍志和先生及本項目負責人朱惠靖女士。
與參觀者分享長衫製作知識
五六十年代起,長衫漸漸由繁化簡,不少女士愛以長衫作為日常便服穿着。此批長衫與二三十年的長衫相比,已採用分割式剪裁衣片。前後布片分開,斜肩、裝袖、前幅兩脇和前後幅腰圍「收省」等工藝。此外,此批藏品展示出六十年代香港流行西方「簡約主義」之經典款式:圓角立領不高不矮、弧形斜襟;脥下右側裝金屬拉鏈、前後幅於右下側縫合。右沿側開衩及打棗;省略裝飾和細節,無口袋,饟緄和花邊大幅減少,並以撳鈕及子母暗釦取代花鈕盤釦。
七十年代起,不再普及化的長衫漸漸成為中上階層的身份象徵。隨著長衫所承載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象徵提升,長衫設計不再以簡約為時尚,用料和做工更為細緻講究。綾羅綢緞再受青睞,緄邊花紐重新登場。精品長衫只宜乾洗被視為理所當然。六十年代那種簡約長衫反之不受歡迎。
香港教育家和慈善家梁省德女士 (1916 - 2017) 一生鍾愛長衫,視長衫為民族服飾及最舒適的服裝,講究而且堅持。此批處展示了梁女士於不同年代的長衫,自六十年代傳統「海派」,自七、八十年代於國貨公司訂製,至九十年代委託師傅上門訂製長衫。這批長衫反映了梁女士偏好雙圓襟、盤扣、圓角側衩的款式,更會在不同場合穿搭相配的外套、背心或長褲,靈活多變。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從二零一八年起聯同資深長衫師傅、學者、文化保育機構,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文化葫蘆等,致力推動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傳承計劃,今年已是第三度推行計劃。這批長衫是過往長衫製作班時的本校教職員及學生的作品。
虛擬展覽
請點擊下圖開始虛擬實景展覽,或經此連結在新視窗開啟。